藝象iD TOWN國際藝術區脫胎于上世紀80年代末的工業遺產—深圳鴻華印染廠。傍著香港長大的深圳,吸納了港味兒十足的生活方式,也吸納了來自香港的商業投資。1989年建成的深圳鴻華印染廠就是這樣一家合資企業,每月發雙薪,一份港幣,一份人民幣。在那些最輝煌的日子,印染廠的產品從附近的沙魚涌碼頭裝箱下海,經香港中轉后,直銷國外。不僅供應給內地的服裝加工廠,還出口到海外。在“made in China”的浪潮中,深圳就這樣被推向潮頭。
.........................................................
如今,印染廠的工業建筑群依然保存完好,19座形態、大小各異的廠房、辦公樓和宿舍靜靜立于海邊,周圍山林環繞,黃色小花映照著風雨濁噬的墻皮,為這座歷史并不悠久的城市標注著時間的存在。
我們去采訪的那天細雨飄飛。從海上飄來的霧氣籠罩著通往藝術區的林間公路,老舊的印染廠大門、草叢里的石獅子在霧中有一種說不清的神秘感。
藝術區的一期工程剛剛告一段落,二期工程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印染廠留下的建筑多為12米層高的挑高廠房,寬大敞亮,具有極強的藝術塑造空間,位于藝術區10號樓的折藝廊與六象原為鴻華印染廠的漂煉車間,是整條印染生產線的第一個環節,坯布在此經過燒毛、煮煉,方能進入染色印花等流程。如今,折藝廊變身為一個多功能展示空間,展示各類設計品和藝術品,還有一個小小的咖啡體驗館,而六象,則由六個獨立的小房間組成,又叫六個盒子(Six Boxes),為設計師和藝術家提供安靜的創作空間。由鴻華印染廠的整裝車間改建而成的滿京華美術館,不定期舉辦各類展覽。有趣的是,藝術區在改造中沒有破壞任何原有結構。老廠房原封不動保留著最初的框架,折藝廊、六象、美術館如俄羅斯套娃般建在老廠房里,新建筑和老建筑同時共存,不知不覺間雨停了,陽光從老建筑鏤空的門和窗照進來,落在新建筑的鋼筑外墻上,就像一幅后工業時代的魔幻畫。
在藝術區的規劃書上,這里將成為一個生態休閑型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整合創意設計、國際藝術交流、大師工作坊、時尚發布、休閑旅游等功能。藝術區有個國際藝術家工作營項目,每年定期面向全球邀請中青年藝術家及新銳設計師進行駐場創作。最近的一次邀請了來自中國上海、香港以及意大利、英國和美國的6位藝術家,運用繪畫、平面作品、攝影、錄像、裝置、多媒體、聲音和行為藝術等形式圍繞“有機體”這個主題進行創作。鴻華印染廠留下來的藥瓶、墻上的老照片、生產車間角落的碎布條,以及藝術區周邊的官湖海灘,葵涌鎮上的小店,官湖村的村民,村民家里的舊物,都成為了藝術家們的靈感來源。
深圳是個扁長形的城市,藝象iD TOWN國際藝術區位于最東邊的大鵬新區,距離市區約50公里,日常來的多是藝術工作者、設計師、攝影師、戶外運動愛好者,或是附近的居民。大多數時候,這里是安靜的,甚至可以聽到遠處的海潮聲。即將開業的國際青年旅舍在藝術區內的小山坡上,是舊時印染廠的宿舍樓。暗紅的磚房被重新修整,換上鮮亮的顏色,頗具藝術美感。旅舍的負責人來自土耳其,是一名熱愛公益的環保人士,在旅舍的經營管理上有自己的想法,樓里最大的整塊空間被設置為公共活動區域,回歸青年旅舍“在旅途中遇見不同的人”的交流初衷,如果你遇見他,說不定會被邀請一起喝咖啡,如果興致不錯,說不定他還會用杯里的咖啡渣為你占卜呢。
本文摘自812期《周末畫報》城市版-中國城市生活美學《深圳特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