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華(深圳)?邊走邊看
常聽到人感嘆,深圳為什么不能多一點類似北京798、上海紅坊、深圳華僑城OCT那樣的藝術園區呢?最近,有一個新的藝術區也一直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這是深圳藝象iD TOWN國際藝術區,它位于東部海濱的葵涌。
2014年,這里將迎來一個主題為“置換”展覽。
事實上,這里去年就開始了國際藝術家的駐村計劃。園區還沒有建成,藝術活動卻啟動了,這種一邊建設,一邊舉行藝術活動的方式,頗似當年新中國工業建設中的“邊建設、邊生產”的模式。
這個以“置換”為主題的藝術展是一個以本土青年藝術家為主的展覽。展覽首先要探討的是,當藝術面對這個獨特空間的時候,它如何改變對象,改變空間?
除此之外,當藝術面對這個特定的空間,它如何改變自己?如何才能更好地激活空間,在空間的功能轉換中起到更積極的作用?也就是說,當代藝術可以“泛泛的”出現在各種空間的時候,面對藝象國際藝術區,它如何實現自身的專屬性?對當代藝術而言,這是一次難得的實踐機會。
深圳藝象國際藝術區的前身是1989年建成的深圳鴻華印染廠,由19棟舊工業廠房構成。后來由于環境保護等多種原因,工廠停止了生產,已經閑置多年。今天,當它由深圳改革開放前期興建的工業園區向創意文化園區轉變的時候,這種空間功能的置換,印證了城市發展的邏輯,它既體現了具有普遍性的工業文明向后工業文明轉型的特點,也具有深圳乃至葵涌這個區域的地方性特點。
更重要的是,如果僅僅從經濟效益出發,將它拆掉重建可能是最省力、省錢的做法。而目前的這種保護和再造并重的“置換”方式,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的工業文化遺址的保護性的開發,改造之后,它仍將留下這個地區的發展痕跡和歷史肌理,留下這個地區的工業記憶。而當代藝術在這里出現,既是對這種置換的視覺證明,它本身也將參與到這種置換中。
藝象國際藝術區藏身在葵涌山凹,它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是一個融合了山海生態元素,具有綠樹藍天美景的園區。一般而言,目前由老工廠改建的藝術園區,一般都在較為擁擠的老城區內,藝象國際藝術區相對獨立地存在于美的自然環境之中,這使它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城市空間。面對這得天獨厚的空間環境,如何彰顯特點,探索“生態型”創意文化園區空間形態,是這展覽需要探討的課題。
這個展覽的作品形態將比較豐富,它有雕塑、裝置、新媒體等各種方式;對于參展藝術家而言,從過去熟悉的都市空間,轉移到一個新型的另類空間,是一種別樣的體驗;對于期待這個展覽的觀眾而言,則是一個不小的懸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