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由深圳市滿京華藝象創意投資有限公司主辦的“置換—界內界外:2014當代藝術邀請展”于2014年10月25日至2015年1月25日在深圳市大鵬新區藝象iD TOWN國際藝術區滿京華美術館舉辦。本次展覽由戴耘、張達利、王亭、游江策劃,藝術批評家、策展人孫振華、魯虹兩位作學術主持,展覽分為繪畫、雕塑、裝置、圖片、影響、設計等板塊,參展藝術家包括劉廣、鐘曦、周力、戴耘、何兆基、鄧春儒、隋丞、楊延康、于海波、鄒曉勇、張達利等人。
作為深圳藝像國際藝術區—滿京華美術館的開館展,“置換—界內界外:2014當代藝術邀請展”的前身是2006年的“界內界外:當代藝術展”,時隔七年,這期間參展的作者里有人已離開深圳尋找更適合自已的發展空間,有人在建筑、圖片、影像、雕塑等當代藝術的各領域取得令人囑目的成果,也有人已不再創作但依然關心著深圳當代藝術,以上種種情況使展覽的籌備方及策展人覺得有必要重新聚首,再續前言?!斑m逢藝象iD TOWN — 滿京華美術館即將建成開館,我們藉由2014當代藝術作品展的舉辦,來重新審視文化創意園對于深圳的應有角色與作用”,策展人戴耘說。
為使當代藝術展覽活動能和生活、工作在深圳的藝術家、文化人士有進一步的交流、聯系,該展以深圳本土藝術人士為主,同時邀請香港、汕頭的36位藝術家(組)參展的當代藝術展。這里的“本土面貌”不代表畫地為牢、狹隘的地方保護主義、甚至成為降低標準的借口,他更多代表的是立足本土、以切身的感受為出發,直面國內外同仁的高水準以明確自己的位置。希望通過對這種文化藝術活動的堅持,能夠形成一個藝術氛圍、促成一個交流平臺,進而突顯出深圳本土文化藝術的力量和面貌。
導覽嘉賓:策展人、藝術家戴耘,藝術家鐘曦、張達利、曾軍、謝文蒂、周知遠等
戴耘:“界內界外”這個展覽,實際上在八年前我們已經做過第一屆,那時候展覽比較少,適合展覽的展出場地也不太容易找到。那次展覽我印象中更多的是大家自發組織的,各自去找贊助,也是第一次提出了把深圳各個界別的藝術家、建筑師、攝影師等不同領域的精英們邀請在一起進行集體的亮相。這一晃八年過去了,我們借助滿京華藝象創意投資有限公司把這個展覽再續上,不僅省去了籌集資金所需要的大量時間;另外,有大企業主動來找我們做這個展覽,也說明深圳本土、本地的企業對文化的認識和重視在不斷地提升,而且城市本身的升級、改造也需要有這樣的文化藝術場地的出現。
這次展覽大致分了五六個板塊,有繪畫、雕塑,也有行為、裝置、影像圖片,等等。藝術家以深圳本土的為主,也邀請了香港、汕頭的藝術家參加這次當代藝術展。
繪畫類:
戴耘:這是深圳畫院的副院長楊曉洋的作品,實際上他原來是學電影的,這些年對國畫中的荷花題材情有獨鐘,我覺得他是用自己的一種敏銳感受,表達了不同于我們以往慣常記憶中荷花的圖式。這組作品也是有自己的面貌,在以后更長時間里,我們會看到楊老師的不斷探索。
鐘曦《動力》之二布面油畫 120cm*90cm 2010年
鐘曦:這次我的三件作品都是根據這個場館進行選擇的,因為這個場館是一個舊的廠房,所以我在選擇的時候更希望我的作品能和這個展示的空間有更多一致的地方。我的這幾件作品跟工業有關,作品的創作來源主要是機器,也就是金屬的東西。金屬的東西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它和工業、水泥等等,從某種語言的元素上來講是非常一致的。我在創作的時候,大部分都是根據機器的某些局部將它放大,所呈現的跟它本身的這種元素不相關,而是從構成、表現等方面呈現出另外一種空間樣式。
戴耘:這幾幅國畫作品的作者劉廣有著跨界的身份,上學的時候他學的是國畫,來到深圳以后由于生活的原因,他做設計做了很多年,在酒類包裝行業也小有名氣。但他卻一直割舍不下自己繪畫的情結,所以他這次是用國畫的方式進行了創作;又因為是在海濱的城市,所以他這次的作品就叫《海風》系列。他把沙灘邊巖石自然風化的過程用國畫的方式進行了呈現,它不同于我們以往對國畫中山和水的印象,而完全是另外一種視覺表達。實際上,他的作品正是讓我看到了跨界的一種新方向,比較好的印證了“界內界外”這樣一個特質。
雕塑類:
戴耘:大家看到的這件作品剛好是我自己的雕塑《昭陵六峻》,這兩年我一直在做中國流散在海外的造像和文物的作品,《昭陵六駿》大家都知道一共是六件,四件藏在西安的碑林博物館,但其中有兩件卻藏在美國的賓夕法尼亞考古人類學博物館。我就把流散在美國的那兩件創作出來,希望能夠從博物館學和人類文化學的角度來探討這樣一個話題。這個話題可能對中國人來講是一種復雜的、甚或是一種無奈的感受,但是我們必須要直面它,它是一個客觀的存在。
戴耘《造像3》雕塑 2012年
戴耘:這是我的另外一件作品,一個北齊的造像。這件作品的原作是在巴黎的集美博物館,當時我看到這個作品的時候的確很震撼,這樣的尺寸、這樣的完整程度在國內也不多見。我又是西安長大的,對類似的作品我自己非常喜歡,所以,我剛才說的博物館學也好,人類文化學的話題也罷,對于有些藝術家來說可能是一種概念,但對我來講真的有著切身的體會,因為我從小就經??催@些東西,后來也知道這些文物有很多流散在海外。
謝文蒂:我的這件作品是8月份的時候在美國西雅圖的一個森林里駐地時創作的,主要運用了玻璃和鐵絲兩種材料。當我在森林里漫步時,看到了很多生物,比如說鼻涕蟲、花立鼠、松鼠、野兔什么的,我就感覺整個森林是很美、很遼闊的,這些生物一直跟我們在一起,它們隨處可見但又是“隱身”的;你可以感覺到它們與我們并存,可是你又不能真的捕捉到它們的樣子。那樣的氛圍影響了我創作這件作品,我叫它《相遇》,它其實也是我跟這個森林的相遇,我跟那些生物的相遇,生物跟我的相遇,還有我跟我做作品所使用的材料——玻璃、鐵絲的一種相遇。
裝置類:
張達利:我的這件裝置的主題是“你看到什么?”,通過旋轉門、鏡面和透明的玻璃,然后折射出每個人面對它時的不同感受。當你面對鏡子的時候,你可能只看到了你自己,但是你面對玻璃的時候,卻可能看到了大千世界、看到了未來、看到了行人、看到了一切。實際上這件作品傳達的是一種虛擬與現實交錯的社會關系。
圖片類:
戴耘:現在大家看到的這組圖片的作品是深圳著名的攝影家陳遠忠先生的作品,這組作品的名字叫《影像家譜》。深圳是一個移民的城市,這個城市里的人來自全國不同的地方,甚至在歷史上也有過五次重要的移民,每一個家庭、每一個族系的家譜實際上是包含了這個城市的DNA。陳遠忠成立了一個工作小組,他們準備要拍深圳的一百個家庭。我覺得中國是靠血緣宗親維系的一個古老的國家,“城市DNA”、“城市家譜”的概念會比較深刻、比較有效地反映一個城市的脈絡和它的生命力,所以我也特別邀請了陳遠忠先生的這組作品參加界內界外的展覽。
周知遠:這組作品是通過我工作中的一些體會、生活感悟產生的靈感而創作的。我的這組作品本來篇幅比較大,這里只是節選了一部分來呈現我想表達的意思。我是一個ICU醫生,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搶救病人,我每天都給別人做心臟按壓,當我做心臟按壓、看著病人的眼神慢慢地暗淡時,我知道他是救不過來的;正好因為某種原因我自己也成了一個病人,我也進去ICU病房,所以這兩種角色的互換讓我得到了一個創作靈感,即人生如此無常,病人和醫生的角色能不能互換呢?像這組圖片的第一張所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影像類:
戴耘:這件作品是深圳市博倫職業中專學校楊磊的《we can.》,他平常帶的學生就是這些十五六歲的孩子們,他與這些學生的接觸時間比較多,也相對比較了解,他用這種影像記錄的方式采訪了不同的學生,通過提出針對這些孩子們的十個問題讓他們做解答。我們雖然可能都有自己的孩子,但是卻沒有用這樣一個角度跟孩子比較平等地、比較深入地進行交流。楊磊的作品實際上是通過孩子的聲音反映了、體現了一些社會問題。
設計類:
曾軍:這件作品是我的一個影像,大概在去年完成。它其實是我在清華美院讀研究生時的畢業作品,主題叫做《生與滅》。這件作品是在研究圖像最基礎的構成元素或者說它像自然界的一個細胞一樣,如何通過我們設定的方案把它做一個圖形的變化,這個變化可能會有無限的可能性,但是它總歸像一個粒子一樣,存在著聚集消失。在這個動態過程中,我們個人的感受會有所不同,也很難界定它是設計還是藝術創作,可能它在這兩者間都有涉及。整件作品時長4分多鐘,我用了大概一個月的時間把它完成。
TOP